北京日报记者 朱松梅
秋天,北京平谷又迎来了旅游旺季。山村里,一道道特色菜是农家乐、民宿的立身之本。“90后”创业者李达,备出3900多种调味料和食材,送货上门,托举上千家餐厅烹出平谷好味道。
天还没亮透,东寺渠市场早已车来人往,工人卸货、车子鸣笛,好不热闹。李达的调味品商店就坐落在这里,记者见到他时,这个年轻的老板正在埋头理货。
李达正在仓库理货。 北京日报记者 李路摄
“我们的几辆小厢货,一个小时前就开走了,现在应该到山里了。”他抬起头,脸庞圆润,敦厚和善。每辆厢货要给好几十家客户送货,大多是民宿餐厅、农家院和酒店,都得在11点前卸完货。“大师傅在掌勺开火之前,调味品必须送到,可不就得起早嘛!”
在调味品的供应链上,李达相当于中间商,一头连着生产厂家,另一头连着餐厅。根据餐厅的需求,他会一站式配齐几十甚至上百种调味料,还有干木耳、鲜虾仁等食材。
李达的店门脸儿不大,目力所及全是五花八门的调味料,旁边还有专门的仓库。店里香气浓郁,那是一种复杂的混合气味,有酱油的咸、藤椒的辣、白糖的甜、花椒的辛……这些味道,跟他相伴20多年。
上小学时,他跟着父母从河北保定来到平谷,在东寺渠市场租下门面房做生意。大学毕业后,李达起初在一家航空公司工作,工资不少,稳定而体面,亲戚朋友都夸他有出息。可在2016年,他偏偏辞了职,顶着父母的反对回到平谷,要在调味品供应链这个领域闯一闯。
“我们这个行业非常传统。但甭管科技有多发达,大家总是要吃喝,调味品供应这个行业少不了。”李达说,他尤其看好平谷旅游业的前景,“十年前,来看桃花、摘大桃的人就不少,这么多游客,都要尝尝我们的平谷味道。”
创业的艰苦还是远超想象。“本以为只是当老板,没想到啥都得自己干。”他笑着回忆。返乡创业头三年,他天天凌晨四点到岗理货、送货。但也正是在那段日子里,他摸透了行业的门道,也跟各种餐厅的老板交上了朋友。
很快,李达敏锐地发现行业痛点:几乎所有做调味品批发的,开的都是夫妻店。手写交易单、拿计算器算数,这种交易方式几十年没变过。“调味品的种类太多了,就拿草菇老抽来说,到底是4.9升、1.9升还是500毫升,要什么品牌,全都要写清楚。”他说,手写单子常因为规格、种类写不清,捡货时出错。
后来,李达引入全流程电子交易系统,开了一家云店。餐厅扫码就能下单,次日一站式送达。这样一来,出错的概率大大减少。李达的客户从十年前的300多家,拓展到如今的1000多家,甚至有密云、怀柔的餐厅也下单采购。
从前,店员没有那么多精力,只能给大客户送货上门。规模小的餐厅,只能每隔几天派一个人,从山沟沟里跑到平谷城区采购,一来一回最少也得半天时间。电子交易系统上线后,李达的店里腾出更多人手,哪怕是规模小的餐厅,也能享受送货服务。
李达也敢于拓展更多的商品品类,如今,店里的各种商品有3900多种。记者看到,光是酱油就有50多种,辣椒也有30多种,有肉厚的、焦香的,还有脆口儿的。店里还有不少小众调味品,比如广式豆豉、藤椒油、糟粕醋,有的一小瓶就要好几十元,因为市场太小了,很多批发商不敢进货。
今年7月,金海湖镇的一家民宿开业了,有川、湘、鲁、粤等多个菜系,老板在市场转了半天,发现竟然都不能帮他配齐调味品。直到李达接过进货单,才肯定地说:“大哥,除了新鲜蔬菜,我都能给您配齐喽!”
在行业里干久了,李达渐渐有了知名度。每年,一些知名调味品厂商都会组织几次新菜品鉴会,请他帮忙邀请各家民宿的厨师,一块儿来试用新品调味料,还要头脑风暴创制新菜。
李达脑子活、点子多,给厨师支了好多招儿,以桃入菜就是其中之一。去年,他们把菠萝咕咾肉中的菠萝换成黄桃,里脊酥脆,桃块脆甜,成了游客的必点菜。桃片炒辣椒、桃块闷排骨,也都挺受欢迎。
常有人问李达:你在这行干得不错,可北京城里的餐厅更多,为什么不去开拓更大的市场?他总是回答说,自己精力有限,如果把业务拓展到城里,可能就顾不上平谷这边,“钱挣的多少不是最重要的,我更愿意为从小长大的地方做点事。”
这几年,平谷的休闲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好,还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要想吃得好,就往平谷跑”。李达感到,文旅行业升级的趋势很明显,消费者对菜品、服务、硬件、情绪价值的要求都越来越高,深耕平谷市场,前景也很广阔。
“我的愿望就是本本分分做生意,把这个传统行业经营好,给餐厅提供便利,让他们能安心经营主业,也让更多人尝到健康、美味的平谷味道。”李达说。
金控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