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记者 张洁
日前,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海河传媒中心联合出品的大型人文纪录片《微乎大观》,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天津卫视播出。该片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从文物背后挖掘鲜为人知的文明密码,通过“对话文物”的方式,讲述中外文明交汇的轨迹,展现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价值观。该片用影像构建起一座座无形的桥梁,这是一次文化记录,更是一场跨域对话的成功实践。该纪录片总导演路一帆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讲述了纪录片创作背后的故事。
穿越历史与山海
感受微距下的文明大观
纪录片《微乎大观》全片共8集,每集15分钟,摄制组沿着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等历史脉络,走访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伊朗、蒙古、斯里兰卡8个上合组织国家。
提及项目缘起,总导演路一帆表示,纪录片《微乎大观》在海河传媒中心“创客海创”比赛中孵化,并成功脱颖而出,项目大胆启用青年骨干担纲重任。整个创作方向在今年初确定,创作团队始终秉持“上海精神”所倡导的相互尊重原则,力求在文明对话中实现美美与共、相得益彰的传播效果,构建起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
他说:“项目初始立意聚焦于运用电视媒介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微距特写镜头的极致呈现方式,深度挖掘文物与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当我们得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在天津举办,团队围绕国际传播需求展开多维思考,主动优化叙事策略,将创作视角提升至‘文明互鉴’的宏观维度。这一调整使项目得以立足天津地域特色,系统梳理并生动阐释天津这座城市与上合组织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纽带,着力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华文明与各国文化的交融共生。”
“我们致力于发现不同文明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一些线索,我们去放大、展开,然后讲这些故事。”自项目立项起,时间紧迫,拍摄两个多月,团队实地走访8国。作为一个跨文化、跨制度、跨语言的大型国际传播项目,该片面对前所未有的外联挑战——八国拍摄、机构对接、文物协调、专家访谈、设备出境通关等问题,每一个环节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延迟都可能影响整体进度。
在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外办、中国驻各国使馆的支持下,项目组于4月初正式启动国际外联工作,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与8国的驻华使馆、外交部、文化部、博物馆、遗址管理单位及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起多点多线的高效合作机制,打通行政审批、边检通关、场地调配、专家对接等关键节点,为国际拍摄打开通路。
路一帆表示,部分国家因地缘政治、语言文化差异或审批流程限制,沟通协调极为复杂。在部分国家尚无成熟外拍路径的背景下,团队边探索边推动,最终实现从无到有的流程搭建,做到拍摄与信任同步推进、建构选题的国际认同到协同,确保了第一手素材的高质量采集,真实呈现中外文物的同台共叙,中外文明交汇的真实情境。这不仅是一次文化田野的深度开掘,更是一次中国叙事体系在海外的大胆尝试。
“时间紧是我们遇到最大的困难,比如我们计划是在10天之内完成一个国家的拍摄。我们涉及的点位有很多,所以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路上,许多工作需要同时进行,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他说。
路一帆透露,在录制伊朗这集的最后一日,团队突遇以色列与伊朗冲突升级,“我们的编导冒着炮火还在继续拍摄,拍摄素材在他的眼里就跟珍宝一样,天天揣在怀里。那时伊朗领空全面封闭,归途受阻,团队被迫展开紧急研判,最终选择从阿尔达比勒驱车十余小时穿越边境抵达土耳其,辗转返回中国。”
虽然拍摄过程困难,但团队也备受鼓舞。以伊朗这集为例,团队有幸结识了唐内西普教授,这位年近九旬的汉学家倾毕生心血创立伊朗首个汉学专业,深耕中国文化研究领域。此前通过电话预采访时,摄制团队已感受到教授对中国文化的热忱。当双方见面时,唐内西普教授流利的中文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仍令摄制团队惊讶。路一帆说:“教授对我们的拍摄非常支持,他珍藏着大量中国青花瓷纹样贴片,执着梳理其历史脉络。这种以学术为纽带、用生命践行跨文明对话的精神,非常令我们感动,也坚定了我们通过纪录片展现其传奇故事的决心。”
以津藏国宝为媒
架设中外文明对话新桥梁
《微乎大观》项目依托天津博物馆及各国博物馆馆藏,遴选涵盖中国钱币、青花瓷、杨柳青年画、斯里兰卡郑和布施碑、哈萨克斯坦黄金武士等标志性中外文物,结合“一带一路”“万里茶道”等历史脉络,通过“文物对话”呈现“文明共鸣”,讲述中外文明交汇的轨迹,展现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价值观。
摄制组联合天津市外办、天津博物馆等单位,与多国外交部、驻华使馆、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官员、考古学者及历史专家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了海量一手素材拍摄与专家访谈,构建出兼具思想深度与时代温度的国际叙事体系。
在文物选择上,摄制组遴选天津博物馆珍藏的一级文物及镇馆之宝。此类文物本身即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理念,具有极高的文化象征意义。路一帆说:“为精准呈现这一主题,团队前期深入梳理天津博物馆馆藏,通过大量调研与馆方专家协同甄选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并特邀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权威机构学者进行专业论证,最终确定的文物均获学界认定为国宝级珍品。”
在文物遴选过程中,团队面临巨大挑战:由于围绕“上合组织国家文明互鉴”主题的既有学术成果稀缺,主创人员需自主开拓研究路径。团队与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南开大学杨巨平教授等丝绸之路研究领域权威专家反复论证,同步深入天津博物馆系统梳理馆藏文物,通过比照各国标志性文化特征探寻共通性。
路一帆说:“关键突破来自《归来》这集的拍摄。2023年,中国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发掘的圆形方孔钱引发社会关注,这与天津博物馆完备的钱币谱系收藏形成完美契合。我们以此为契机,构建起以古钱币为纽带的文化叙事框架,纪录片既展现了中国‘天圆地方’哲学思想对丝路沿线货币形制的影响,又揭示古代贸易流通中蕴含的互利共赢智慧,成功打通跨文明对话的第一扇窗。”
在《年韵》这集中,纪录片选取杨柳青年画这一天津文化符号作为纽带,架设中俄文化交流桥梁。2009年11月18日,《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俄罗斯藏品卷》首发问世,这是我国首次系统性、大规模搜集整理海外收藏的中国年画。这部色彩缤纷的年画集,大部分源于著名东方学家、现代俄罗斯汉学的奠基人阿列克谢耶夫的收藏,中俄两国关于年画的故事,通过《年韵》被更多人知晓。
2024年,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文物黄金武士跨越万里来到了中国天津,一场“黄金武士与富饶草原”的展览,向中国观众敞开了大门。路一帆说:“在《对话》这集中,我们将草原文明中的‘沟通天地’与中国‘天人合一’哲思相映照,并以黄金武士与天津馆藏红山文化玉猪龙展开文明对话。”红山文化发源地与黄金武士的出土地哈萨克斯坦伊塞克,虽相隔超五千公里,却同处北纬四十度左右,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两种各具特色,又遥相呼应的古老文明。
在天津博物馆中,陈列着一面极具特色的瑞兽羽人葡萄纹铜镜,这面一千多年前的铜镜,定格了大唐璀璨的华光,它曾是长安贵妇梳妆匣中的心爱之物。铜镜镜背的花纹直径11.3厘米,汇集了古希腊的缠枝葡萄、中原的瑞兽、西域的天马……方寸之间,藏着一条横跨千年的文明长路。马元素作为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不仅承载着游牧民族的历史记忆,更通过艺术的形式将两国文物建立起跨越时空的对话,以灵动奔放的骏马意象为纽带,生动勾勒出古代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交融互鉴的历史图景。
在塔吉克斯坦国立音乐学院,一架来自中国的古筝,熠熠生辉。音乐与舞蹈是文明早期的悸动,天津博物馆的馆藏唐三彩舞人双系扁壶,壶身之上,浅黄、绿、白三色釉交错流淌,两条首尾相衔的游鱼幻化为器物的筋骨。与中原传统圆腹器型的饱满圆润不同,这扁壶的造型带着魏晋南北朝时期驼峰马背上的异域风情。扁壶上两位高鼻深目的舞者仿佛从时光深处踏歌而来。路一帆说:“这件馆藏展示了胡人的能歌善舞的形象,我们在纪录片中,通过数字化手段使文物‘活’化,让舞人动起来,巧妙衔接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的音乐文化脉络。”
《瓷缘》这集则以天博所藏青花瓷瓶上的波斯文为切入点,邀请伊朗翻译家、文化使者何飞,从天津出发重返伊朗,探寻中伊青花瓷交流史与文字背后的文明互鉴故事。《叶脉》这集邀请蒙古国驻华使馆参赞娜仁图雅来津,循着“万里茶路”的历史轨迹,展现茶文化融合与“茶和天下”的价值观。
2025年4月,中国国家档案馆与斯里兰卡国家图书馆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这是一块通体石质的古碑,碑的顶部雕刻着典雅的二龙戏珠浮雕,碑文周围缠绕着云纹、回纹等多种中国纹饰,碑身铭刻汉字、泰米尔文、波斯文,彰显着中国大明王朝对多元文明共生共荣的尊重。它曾矗立在加勒附近的圣山之巅。然而,随着斯里兰卡历史的波澜,经历战争,石碑被掩埋。直到1911年,人们在加勒附近的一处涵洞内意外发现了这方石碑。正如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历史系教授查迪玛·维克拉马辛哈所言:“中国人喜欢和平、喜欢友好,和平之道,始于尊重。”
这些静默的文物是一种文化符号,往往比语言更具跨文化传播力——它们既是文明演进的物质载体,又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明特质的浓缩表达,它们突破语言壁垒,引发不同国家观众对多元文明交融的共鸣,成为连接中外的文化桥梁。
传递互信与共情
以微观视角展现文明互鉴
纪录片《微乎大观》中呈现的中国与中亚国家联合考古、中蒙俄共推“万里茶道”申遗等案例,不仅展现了中国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行动,更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以文明互鉴理念服务国家战略传播的能力担当,完成了从文物研究、文明表达到国际传播的价值跃升。
《微乎大观》全片采用4K超高清标准与微距摄影技术,对中外文物进行细节捕捉、纹饰剖析与质地对比,青花瓷的钴蓝发色、唐三彩扁壶的乐舞身姿、金饰图腾铸刻纹理,皆在镜头下纤毫毕现,使抽象的文明理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文化质感。
谈及在视觉效果上的新尝试,路一帆说:“这次我们以4K超高清影像奠定画质基础,结合微距摄影与3D扫描技术实现文物细节的极致呈现。针对瑞兽羽人葡萄纹铜镜、开元通宝等珍贵文物,天津恒达文博科技有限公司团队义务协助完成高精度三维建模,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可动态展示的数字资产,赋予器物纹样与历史印记鲜活的生命力。”
团队引入三维扫描建模技术,对典型文物进行数字重构,以动态摄影与高清渲染呈现器物,让原本在镜头下辨识困难的铜镜纹饰以数字形态“重生”,每一个瑞兽、每一处葡萄纹和其中的斯基泰人都活灵活现。同时,该片运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对郑和舰队、万里茶道、粟特宫廷乐舞等关键历史场景进行虚拟复原。从文物数字化采集到AI影像调校,每一帧画面都经过严苛的历史考据与艺术打磨,力求在虚实交织间架起贯通古今的文化桥梁,使“文物”从静态展品转化为活态文化见证,让历史“动”起来、文明“活”起来。
路一帆介绍,本次纪录片的拍摄不仅深化了团队对参与国家的认知,哈萨克斯坦、伊朗等国文化团队更主动将本片纳入其国内电视台播出计划。这种文化层面的良性互动,不仅有效提升了国际社会对天津城市形象与历史文化的认知度,也切实推动了国家间的人文理解。他说:“《微乎大观》能让观众直观感受上合组织框架下的文明对话,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性影响力,同时全景展现沿线国家独特的风土人情,在增进睦邻友好情谊的同时,激发年轻一代对古丝绸之路历史价值的深度探索,延续丝路精神的时代回响。”
据悉,《微乎大观》推出中、英、俄三个版本,该片将登陆中国国际电视台以及多个国家的主流媒体与社交平台。在跨文化传播的实践探索中,团队深刻意识到语言表述的局限。路一帆说:“一件器物的纹样、主人公的一个微笑、某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往往能跨越山海阻隔,瞬间架起文明对话的桥梁。这正是这部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精髓,以微观视角切入,通过鲜活的人物命运、细腻的故事来传递精神内核,用情感共鸣替代长篇说教。我们坚信,真正能破译不同文明密码的,恰是那些触动人类共通情感的文化切片,这种基于共情的传播策略,正是纪录片实现国际文化交流使命的关键所在。”
《微乎大观》不是对历史的复述,而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文明凝视。它以思想为引领、以文物为线索、以科技为手段,在跨越千年的文化实证中,搭建起中国与世界的理解之桥。它以温润细腻的影像语言,唤醒人类共同记忆,传递互信与共情。在文明对话日益重要的时代,它展现了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如何讲述自己、理解他者、走向世界,以具象化的视觉实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注入文化信任与情感温度。
金控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