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记者 黄岩
讲解《雨霖铃》时,她会缓缓播放古琴曲,“杨柳岸晓风残月”哀而不伤的意境,漫溢课堂;分析《红楼梦》时,她会耐心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黛玉葬花的细腻愁绪,攀上学生的眉头……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赵巍,似乎有种“魔力”,能带领学生走进令人沉醉的人文之旅。
“课堂从不是单向输出的讲台,教学更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这是赵巍始终笃定的教育理念。语文课有情境,有温度,能启发,背后藏着她细细的打磨,教材页脚写满密密麻麻的批注,教案里的每一句话都仔细斟酌。同事说:“赵巍的教案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熬出来的!”学生的赞叹更直白:“赵老师的课像块磁石,不知不觉就入了迷。”
这份教育智慧,不只绽放在课堂上,更渗透在点滴中。当学生抱怨作文难写时,赵巍从不说空泛的技巧,而是陪着大家“以手写心”,教学生把生活里的小小感动一一记录。“没有真体验,写不出真感情,也悟不到文字的真滋味。”学生不仅慢慢摸清了作文的“门道”,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文学素养。
深耕语文教坛,赵巍的工作生物钟永远设定在“朝六晚十”,心里更装着每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刚转学过来的一名男生因性格内向,朗读课文频频卡壳,她笑着表扬:“你的口音像清甜的泉水。”毕业时,男孩在留言簿上写道:“谢谢您,为我种下自信的种子。”偏科的数学尖子总在语文考试前失眠,她整理出厚厚的知识清单,扉页那句“你的努力,时光看得见”成了少年最珍贵的书签。冬日里发现困难学生衣着单薄,她悄悄把儿子的羽绒服塞进学生书桌,轻描淡写地说:“你家里捎来的,别冻着。”“教师不是‘说教者’,而是‘同行者’。”赵巍用日复一日的陪伴,把“同行者”三个字刻进每一段师生故事里。
三十载从教路,赵巍的教学成绩斐然。但在她心里,最可贵的“教学成果”却是那些被点亮的眼睛、那些爱上语文的心灵,还有那些从迷茫走向坚定的青春身影。她愿意一直陪在学生身边,做成长路上的同行者。
金控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